去美国留学,本科和研究生多少分的成绩才是优势?
2019-05-06 来源:  浏览:0

本科申请

GPA:9年级(即初三)至11年级(即高二)的在校成绩平均绩点。

3.8以上:非常好,很有优势;

3.5~3.8:也很不错;

3.0~3.5:属于中等;

3.0以下:比较吃亏哦。

12年级(即高三)的成绩也很重要,特别是高三上学期,基本所有学校都要求提供的,录取后高三下的成绩也要提供。

注:CA(通用申请系统)新增Courses & Grades功能,要求学生列举出高中期间所有课程成绩。虽然学校会收到官方出具的成绩单,但手动输入成绩会帮助学生对自己成绩变化有一个回顾和总结。

在填写CA的时候,需要填写****、家庭状况,还有教育信息和参加考试,每个部分填表都有对应的注意事项。

标化成绩:TOEFL、SAT/ACT、SAT2。

TOEFL:

105+:很不错,可以用于大部分学校的申请,110+会更具竞争力;

90~105:这个区间的同学要兼顾四项小分,因为部分学校有小分要求,这个区间很容易某项小分不达标,选校时要多重考虑;

90以下:这个区间的同学也不要灰心,还是有很多学校可以选择的。

SAT:

1500+:非常好,基本可以用于所有学校的申请;

1400~1500: 也很不错;

1200~1400: 属于中等,选校时要多重考虑;

1200以下:比较吃亏哦。

ACT:

31~36:非常好,基本可以用于所有学校的申请;

27-30:属于中等;

27以下:比较吃亏哦。

SAT2:

TOP50的大学大部分要求提供两门SAT2科目考试成绩,个别学校要求三门或一门,还有一部分学校只是建议提供或者没有要求提供SAT2。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想要申请的专业来选择考哪几门SAT2。

此外,AP不是必须,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去考,会增加录取概率,而且可以转学分。

文书:各个学校在申请时要求写的各类文章。

文书是体现学生的软实力、是各项分数之外增加自己申请筹码的兵家必争之地。分数理想,文书可以帮你在数以万计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分数不理想,文书可以帮你争得更高一些的录取概率。Mandy老师是主攻文书的,根据近7年的经验,帮大家总结一下需要注意的地方,主要有如下两点:

a.活动:9年级至今你做过的活动哪些是对申请有帮助的,能帮多少,竞争力够不够,还需要增加哪些活动或者加深哪几个活动的深度。

b.你:是的,你没有看错,是你。通过文书,大学希望了解你是一个怎样的人,有着怎样的过去,怎样的未来憧憬,现在的你在经过大学四年的培养之后会对社会有怎样的贡献。

简单来讲,a如原料,b如菜肴,同样的原料,不同的烹饪方式,可以做出形色味不同的菜肴,是技术也是艺术。

在申请的过程中,很多许多大学已经不要求学生提交简历了。因为申请系统往往会让学生填写自己的基本信息和简历中包含的大部分信息,例如奖学金、工作经验和课外活动等等。所以学生的高中经历很重要,从高一开始就应该规划自己的背景提升。如果等到了高三可能已经来不及参加一些活动了。

研究生(或博士)申请

GPA:大一至大三的在校成绩平均绩点。

3.8以上:非常好的,很有优势;

3.5~3.8:也很不错;

3.0~3.5:属于中等;

3.0以下:比较吃亏哦。

大四的成绩也很重要,录取后大学都要求提供的。

标化成绩:TOEFL/IELTS、GRE/GMAT。

TOEFL:

105+:很不错,大部分学校都可以申请;

90~105:属于中等,其中100-105选择空间大很多;

90以下:这个区间的同学也不要灰心,还是有很多学校可以选择的。

IELTS:

7.0+:大部分学校可以用;

6.0-7.0:属于中等;

6.0以下:比较吃亏哦。

--TOEFL和IELTS,建议考TOEFL。

GRE:适用于理工科专业

320+:非常好,基本可以用于所有学校的申请,如果能330+则更佳;

310~320:也不错,只是选择面会窄很多;

310以下:比较吃亏哦。

GMAT:适用于商科专业

700+:非常好,基本可以用于所有学校的申请;

600~700:属于中等;

600以下:比较吃亏哦。

文书:各个学校在申请时要求写的各类文章。

文书解释同上,申请研究生(或博士)和申请本科的文书在写作思路上有较大区别,不过需要注意的地方类似,主要有如下三点:

a.研究和实习:有没有对应申请专业的研究和实习经历,相关度高不高,含金量高不高。

b.你:是的,还是你。同样是申请某个专业,你与其他申请者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如何在众多优秀的申请者中让招生官看中你呢,同样是做研究同样是实习,你的故事是怎样的呢,如何通过这些经历突出你的实力与潜力呢。

c.套辞信:如果你是申请博士,那么除了上面三点,还有套辞信。为什么有些同学发出去的套辞信有很多教授回复而你收到的回复却寥寥无几呢,应该什么时候发套辞信呢,要发几遍呢,跟教授取得联系后如何保持联系呢。

来源于 搜狐


相关推荐